【編者按】作爲中國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成立於2013年9月29日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走過一年,各方反應不一。自貿區改革一方面備受各界關注,另一方面高期待如何落地亦飽受爭議,對於改革進度快慢也有不同評價,其成敗得失可謂關係全域性,FT中文網近期推出自貿區專題,敬請關注。
回顧在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屆三中全會把建立於當年9月29日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定義爲中國新一輪「深水區」改革的起點和試驗田。那麼,運行已逾週年的自貿區改革進展如何?
在評價自貿區改革成效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去年自貿區成立之前所提出的改革藍圖。概括而言,上海自貿區改革主要基於以下六大方面:政府職能轉變;關於外資准入的負面清單管理;放鬆對大服務業的管制;在發展在岸貿易、轉口貿易的基礎上拓展期貨貿易、離岸貿易;嘗試金融放開和創新;探索實行適應國際競爭環境下的新法律法規,同時實現政府在競爭中的中立。因此,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從一開始就不是簡簡單單的貿易自由化,而是以建立開放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爲目標的嘗試,也就是中國總理李克強所謂的改革開放2.0版本。
您已閱讀18%(471字),剩餘82%(20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