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寫了一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我寫作的主題有兩個,一是對經濟學的反思,另一個向歷史學習,人真的是很容易忘事的物種,我們大部分感受都來自於這一代人的親身體會。

從2013年9月23日開始,我在FT中文網開始了書評專欄的寫作。專欄的名字叫「一知半解」。專欄的簡短介紹是:「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一年過去了,我每週都寫一篇書評,風雨無阻,算是一個比較勤奮的寫作者,也是一個自律守時的撰稿人。這個專欄到底能堅持多久,我心裏也沒底。恰好有中信出版社的邀請,乾脆就把這一年的專欄文章結集出版: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就算是年度總結,如果沒有辦法繼續寫,也是對這一年讀書寫作生活的小小紀念。

我讀書興趣很廣泛,這些專欄文章看似五花八門,其實大部分文章都是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對經濟學的反思。主流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這一假設並非完美,但有助於構造出一套清晰的邏輯推理。這是科學研究所必需的,無可厚非。但是,主流經濟學有其侷限性。在很多方面,主流經濟學和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很相似。它們都是建立在很簡單的假設、很清晰的推理之上,都能夠對常識的謬誤進行犀利的批評,都能廣泛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理再往前走半步就是謬誤。如果我們並不僅僅把理性人假設當作一種假設,而把它視爲一個事實,一種信仰,那麼,這樣的經濟學不僅不會開闊我們的思路,反而會束縛我們的思想。我近幾年讀了不少關於腦神經科學、演化論、社會學、複雜科學方面的著作,就是想跳出經濟學的窠臼,希望能以更高遠的視角去看,一門社會科學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第二個主題是向歷史學習。對歷史的熱愛,或許存在於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又或許,對歷史的偏好與年齡的成長正相關。我對歷史的興趣,一則是想了解現代經濟體系的由來,尤其是從19世紀以來,我們所經歷過的經濟歷史。人真的是一種很容易忘事的物種,我們的大部分感受都來自於這一代人的親身體會。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人,或者說三十年的時間只是一個很短的片段。不要說回到亙古時代,就是在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以前發生的事情,已經只剩下朦朦朧朧的記憶了。二則是想了解我們的文化和其它文化的來源。我對地緣政治越來越感興趣,但我理解中的地緣政治,並非地理因素對人類歷史能夠起到決定性的影響,而是歷史、地理這些「慢變數」對每一個人類「部落」的逐漸塑造。我遊歷過的世界越廣泛,接觸到的其它社會越深入,越是能夠感受到文化間的微妙差異。就像瞭解一個人,就必須要了解他或她的家庭背景、童年經歷一樣,瞭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要回到他們的歷史傳統中去。地理不過是歷史的舞臺而已,人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選擇自己的居住地,千百年來,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這種「印記」,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是難以抹去的。儘管我對國學素無敬意,但我知道,自己血脈中流淌的東西是數千年來沉澱下來的,這是一種無法轉換的「專用資產」,也是一種不可言傳的「隱藏知識」。

您已閱讀53%(1150字),剩餘47%(10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