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可持續成長的出路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黃育川:市場期盼中國政府能推出更多微刺激方案,如放鬆購房限制和信貸,但這不僅無助於可持續成長,還會引發新一輪泡沫。唯一出路在於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議程中促進提高生產率的部分。

目前沒有跡象顯示中國的經濟放緩已經觸底。經濟形勢好轉需要多種因素的疊加作用,包括投資、出口或者消費回升,在當前官方試圖引導「去槓桿」的大環境下,這不太可能很快發生。十多年前,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在面臨與當前類似的嚴重債務問題的情況下成功重振經濟成長,靠的是利用繁榮的國際市場,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sation)爲此提供了便利。

但這一次的情況有所不同。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復甦依然乏力,這兩個地區都需要實現更加強勁的貿易餘額以支撐自身經濟復甦。因此中國的出口反彈幅度很可能較爲有限,中國將面臨減小貿易順差的持續壓力,這將對中國的工業產出產生負面後果。

但是,抑制經濟成長的最重大因素將是中國停滯的房地產市場。消化過量的住房存量或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建築和房地產行業在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所佔比重約達13%,但這兩個行業與其他經濟活動的聯繫放大了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您已閱讀21%(405字),剩餘79%(15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