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速將放緩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未來十年長期成長率將降至5-6%,這是經濟、人口結構發展的必然結果,東亞等國際經驗對中國而言參照性不強。

就分析經濟的長期潛在成長率(即生產能力)而言,筆者認爲應該考察生產的要素,而不是最終需求(即通常說的「三駕馬車」)。生產的投入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資源,以及全要素生產率(TFP,指把各生產要素組織起來生產出最終產品的效率)。過去三十年中,資本積累(通過投資)對中國GDP成長的拉動超過一半,而改革開放和技術更新也帶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拉動整體GDP成長3個百分點。

使用同樣的分析框架,不難看出未來中國經濟潛在成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勞動力來說,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已經開始下降;從資本積累來看,過去數十年的投資高增速已經難以維持,即使投資佔GDP的比重保持在目前的高位上,其速度也會比之前明顯減速;從資源環境來看,能源、土地價格高漲,大氣、水源、土壤汙染嚴重,一些資源出現枯竭,都已經開始制約未來經濟的增速;從生產率上來看,過去三十年間,從農村改革開始,到由計劃經濟過度爲市場經濟,開放貿易和投資,再到改革國有企業和銀行,以及城市住房體制改革等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開放市場等也幫助提高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力。未來的改革將會更艱難,繼續進行有效率的投資將變得更加困難,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也因此會減緩。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長期成長空間已盡。事實上,中國經濟成長還有廣闊的空間。首先,雖然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但是中國還未進入充分就業階段,還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和隱性失業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就業都在農業,而絕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的比例爲3-5%,這表明即便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轉移仍有巨大的空間。其次,每年畢業的六七百萬大學生還存在就業難的現象。其次,中國資本深化的空間仍舊巨大。儘管過去投資高速成長,但目前人均資本存量仍然非常低,不到發達國家的零頭,而且國內的儲蓄仍然比較高,能夠爲資本深化提供資金。當前新一輪的改革已經開始,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率還有相當的空間。在資源環境的制約下,經濟成長可以更偏重與發展服務業。

您已閱讀49%(844字),剩餘51%(8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