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Debt troubles within the Great Wall
中國不應再拖延改革與調整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國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要麼任由債務繼續積累,在未來釀成更大問題;要麼立即執行快速改革,但承受成長出現更大放緩的風險。折中方案是,加快調整與改革,同時中央政府通過貨幣與財政政策維持總需求水準。

Is China different? Or must its borrowing binge, like most others, end in tears? This is now a hotly debated topic. On one side are those who predict a Chinese “Minsky moment” – a point in the credit cycle at which, as Hyman Minsky foretold, panic grips the financial system. On the other side are those who insist that China’s debt mountain poses no threat to the planned growth of the economy: the authorities say it will be above 7 per cent and above 7 per cent it will be. Which side is right? “Neither” is my answer. China will not have a financial meltdown. But the end of its credit addiction will result in lower growth, properly measured.

中國有什麼不一樣嗎?還是中國的借款熱潮必然會像其他多數國家那樣以眼淚收場?這是現在人們展開激烈辯論的一個話題。一方預測中國將出現「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預言,這是信貸週期中恐慌佔據金融體系的時刻。另一方則堅持表示,中國的鉅額債務不會對計劃中的經濟成長構成任何威脅:中國政府表示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過7%,那就一定會超過7%。哪一方說的對?我的答案是「都不對」。中國不會出現金融危機。但「信貸癮」的戒除將使增速放緩,節奏更穩。

您已閱讀11%(897字),剩餘89%(74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