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灣

從北京到臺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臺灣的「太陽花一代」將很快意識到,面對中國崛起這股巨大的、令人憂慮的潮流,他們需要深刻的智慧與持續的犧牲,而不僅是即興的快樂抗爭。

他們在凌晨抵達,並肩站在一起,四周是激動疲倦的青年,還有橫七豎八的標語條幅。他們都發福了,不過昔日的形象仍清晰可辯。這形象曾鼓舞了整個世界,他們是中國理想無畏青年的代表,試圖挑戰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專制機器。他們也曾讓臺灣社會激動不已,鄉音各異的國大代表聲援北平的遊行,似乎這羣青年比老蔣的軍隊更可能實現他們的反共志向,受他們鼓舞的學生佔據了臺北廣場,用靜坐與抗議來加速威權政治的解體。

他們的挑戰失敗了。25年過去了,這兩個昔日青年仍處於流亡狀態,仍是北京名義上的通緝犯。他們失去了天安門廣場的舞臺,卻未退出歷史。那個更胖些的幾年來一次次試圖闖入中國,在東京、澳門、香港的機場激起媒體的關注、讓人重溫被淡忘的記憶。他在立法會里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急速的、戲劇性的語氣仍讓人想起他25年前的形象,他曾是廣場上最有魅力的人物。沒有演講的另一位在這羣臺灣青年中有著更廣泛的影響力,幾年來,他以一名歷史教授的身份,幫助新一代人理解中國大陸、激發他們參與社會變革的熱忱,這也是個奇妙的相遇,一個無法回到大陸的學運領袖,成爲一羣茫然的臺灣青年的精神導師。

在網路上看到王丹與吾爾開希的照片時, 你很難不想起福克納的名言,過去永不會消失,它甚至不會過去。25年前的流亡學生領袖,身處一個65年前開始的流亡政權的立法機構中(於右仁書寫的匾牌猶在,立法會的章程仍與1947年的憲法緊密相連),也表明歷史的重要特性——被壓制的歷史可能暫時處於弱勢,它常以意外的方式再度闖入現實。他們的照片在內心激起的共鳴,也印證了,歷史也絕非現實力量的較量,象徵、情感、認知、想像同樣佔據重要的角色。

您已閱讀30%(678字),剩餘70%(15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