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臺灣是面破碎的鏡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鄭東陽:臺灣雖然沒有左翼政黨,卻在民粹化,而大陸因素讓民粹派看起來更有道德優勢。臺灣內部對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分歧,不僅僅是兩岸議題。

臺灣學生的「佔領」運動將何去何從?24日,佔領立法院後的學生衝進行政院後,被臺灣警方強制驅離。當天早上警察清理行政院大樓時逮捕了61人,其中有35人可能會被起訴。

在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全數缺席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等8個常設委員會24日聯席初審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提案要求行政院撤回服貿,並重啓談判。馬英九政府正面臨極爲尷尬且難處理的局面,一些學生組織已經呼籲在臺灣全島罷工停課,以讓更多的人能到臺北市參加抗議活動。

2012年臺灣大選時,我在臺北觀選。我可以感受得到年輕人對政治的不感冒。這些小清新的年輕人喜歡那些簡單的小情歌,沒有羅大佑般充滿社會關懷的憤怒,而是討論什麼叫美麗、什麼叫醜陋、什麼叫疏離……對他們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就是政治。但兩年後,他們發起了這場抗議活動,並稱爲「向日葵運動」,因爲這個名稱代表陽光和透明度。

您已閱讀8%(365字),剩餘92%(41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