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更快樂的是經歷而非物質財富——這種說法已經成了陳詞濫調。若非如此,《洋蔥》(Onion)雜誌的文章標題「企業高階主管放棄快速晉升,只為與私有財物共度更多時間」(Executive Quits Fast Track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Possessions)不會這麼引人發笑。
但這句陳詞濫調是否屬實呢?我們都有自由將自己的可支配所得花在我們喜歡的事物上。如果我們購買的經歷比實體財物更能令我們快樂,那我們就犯了系統性錯誤。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情況確實如此,又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或許這並不是一種公平的比較。很多財物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深平底鍋、熨衣板和襪子。而很多經歷都是免費的,這意味著需要花錢的經歷其實是種特別款待——因此相對於我們所購買的少數特別經歷而言,一般的財物看起來非常乏味也就不足爲奇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將一筆意外之財花在週末享受SPA上,而不是買iPad。
您已閱讀25%(407字),剩餘75%(12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