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

「當幸福來敲門」

隨著收入提高,幸福感會不會增加?這是個古老的難解之謎。人們的幸福感到底與什麼因素正相關?圍繞這個話題,爭論始終沒有停止。

1974年,理察•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發表了一項可能會讓佛祖發笑的研究成果。在一篇題爲《經濟成長能提升人類福祉嗎?》(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的著名論文中,經濟學家伊斯特林列出數據,推導出了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顧名思義,他得出的結果似乎自相矛盾。在任何國家,任何時點,有錢人一般比窮人更幸福。然而,伊斯特林還發現,隨著國家和人們變得更加富裕,他們報告的幸福水準並沒有顯示出提高的跡象。這就是伊斯特林悖論。

這個難解之謎不會讓一些古代思想家感到意外。大多數宗教都有一些禁慾思想。佛祖就對物質需求不感興趣。在《聖經》(Bible)中,耶穌(Jesus)和聖若翰洗者(John the Baptist)警告稱,追求財富是無益的。據說,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奧菲斯教徒(Orphist)等人就捨棄物質主義。但在1974年,伊斯特林的發現挑戰了一種共識:賺更多錢與更幸福明顯相關。後來,這位經濟學家又給這個或許比金錢本身更古老的辯題帶來了一個新的轉折。

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伊斯特林稱,他的矛盾性發現可由「物質追求會隨經濟成長而升級」的現象得到解釋,「其中反映了社會比較和享樂適應性的影響」。簡言之,伊斯特林認爲,人類的幸福感建立在我們與周圍人比較後的結果上。伊斯特林還認爲,我們會迅速適應任何水準的富裕。更簡單地說,人類的需求永無止境。我們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

您已閱讀19%(638字),剩餘81%(26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