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飛雅特

飛雅特的收購妙手

FT專欄作家加普:飛雅特CEO馬爾基翁內利用一系列交易來支撐飛雅特,包括收購困境中的克萊斯勒。他像一位真正的撲克玩家,親自參加談判。

如果你避得開的話,千萬不要落入被飛雅特(Fiat)執行長塞爾焦•馬爾基翁內(Sergio Marchionne)強拉去打牌的局面。乘坐(租來的)公務飛機的飛雅特高階主管們明白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而其他公司在過去十年中發現了這句話的隱喻意義。

最近完成的談判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飛雅特通過這次談判將全面控股克萊斯勒(Chrysler),由此打造起全球第七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工會的醫療信託機構強迫公司提交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以嚇唬馬爾基翁內,促使他支付更高價錢,但最終後者仍只以43.5億美元價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儘管十年來一直執掌飛雅特,但這位擁有義大利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高階主管是汽車行業中的一個另類。他既不是大眾(Volkswagen)執行長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那樣的工程師,也不像福特(Ford)的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是個複合型高階主管。他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交易撮合者(dealmaker),他就像一個獨裁者那樣管理著飛雅特和克萊斯勒,還有一幫隨從。

您已閱讀20%(455字),剩餘80%(18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