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外交

難以理解的2013美國重返中東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克里就任國務卿第一年的重點是重返中東。歐巴馬曾大肆宣傳的重返亞洲戰略似乎被擱置。從兩地的人口和經濟重要性來看,這一選擇讓人難以理解。

我今年執行了個人的「重返亞洲」計劃:我在2013年裏分別去了南韓、日本、越南和中國(兩次)。可寫的東西當然很多,例如中國的新領導班子、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中日爭端,以及北韓半島核問題的緊張態勢。不過,我不止一次發現,自己明明坐在東亞某賓館的房間裏,手頭卻寫著中東的事情。

被中東貌似緊急的訊息轉移注意力——這種傾向不僅僅是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病,同時也反映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兩難境地。理論上,美國致力於重返亞洲,會將亞洲事務擺在其外交政策最核心的位置。但實踐中,正如近日一位美國官員向我解釋的那樣:「白宮忙於危機管理,而外交政策領域中90%的危機都來自中東。」2013年確實是這樣:這一年的危機有敘利亞內戰、埃及軍事政變,以及伊朗核問題重要談判的開啓。

在約翰•克里(John Kerry,見上圖)就任美國國務卿第一年的全年時間裏,美國重返中東的政策得到了鞏固。在早前與新團隊的一次見面會上,克里被告知,他的前任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選擇上任後首訪亞洲,以此來釋放信號。他們禮貌地建議克里採取同樣的做法。但他對此完全不感興趣,明確表示他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國外交政策最傳統的優先事務上——中東和平進程。克里沿襲了從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到馬德琳•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等許多傑出前任的傳統,踏上了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尋找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的和平聖盃。這位美國國務卿訪問該地區的次數實在太多了,以至於他現在開玩笑說,自己是去聖地上班。

您已閱讀35%(653字),剩餘65%(11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