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經濟

Why the future looks sluggish
高收入經濟體前景堪憂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全球金融危機是由金融過度行爲所導致,後者本身就掩蓋了經濟中早已存在的結構缺陷。因此僅僅恢復金融體系的健康,不太可能帶來完全復甦。

Lawrence Summers has poured gallons of icy water on any remaining optimists. Speaking on a panel at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the former US Treasury secretary suggested that there could be no easy return to pre-crisis normality in high-income economies. Instead, he sketched out a disturbing future of chronically weak demand and slow economic growth. Mr Summers is not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possibility of so-called “secular stagnation”: the fear of emulating Japan’s lost decade has been in the minds of thoughtful analysts since the crisis. But his was a bravura performance.

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給所有依然樂觀的人潑了一盆冷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度研究會議一個專門小組會上的講話中,這位美國前財長認爲,高收入經濟體可能很難恢復到危機之前的常態。他還勾勒出一幅令人焦慮的未來場景:需求長期疲弱,經濟成長緩慢。薩默斯並不是第一個看出所謂「長期停滯」可能性的人:危機爆發以來,思慮周全的分析師們就擔憂日本「失去的十年」在其他地方上演。但他提出這一看法頗具勇氣。

您已閱讀10%(828字),剩餘90%(75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