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經濟

脆弱的全球經濟復甦

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莫迪:全球經濟基本上停滯不前,有關經濟復甦的好訊息能夠推動全球經濟成長,但負面訊息以及政策錯誤可能導致經濟惡化。

在連續六次下調對全球經濟表現的預測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又一次預計全球經濟將在不久之後復甦。除了政府關門以外,來自美國的訊息總體令人感到振奮;籠罩歐元區的絕望情緒正在減退;而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也並未引發亂象。經濟復甦的跡象以前也曾出現過,但只給人們帶來了失望。這一次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考察國際貿易形勢有助於監控全球經濟的景氣狀況。2008-09年間的經濟危機是由一場金融地震引發的,但通過國際貿易的急劇萎縮傳導到了世界各地。在經濟危機的初期,工業產出的下降速度與1929-30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剛剛爆發時別無二致——但國際貿易的大幅萎縮則史無前例。面對深淵,世界各國領導人協作推出刺激方案,以控制國際貿易的下滑趨勢。但中國對於進口商品的巨大需求才是促使國際貿易反彈的真正原因,並推動國際貿易在2010年加速成長。

人們將之誤讀爲危機的結束。2010年初,人們曾預計貿易復甦將推動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未來五年裏實現超過4%的年均成長,高於2003至2007年經濟繁榮期裏的成長速度。但2013年全球GDP增速或不足3%;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私人部門的去槓桿化,從財政刺激向財政緊縮的政策轉向,以及經濟結構缺陷(這點在當前尤爲明顯)。

您已閱讀32%(577字),剩餘68%(12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