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紙幣

別擔心寬鬆貨幣

FT專欄作家布里坦:在我們討論量化寬鬆問題時,有必要謹記一些經濟學基本原理。紙幣有一個優勢:它可以作廢。

按照理論,政府印鈔過多是件壞事。印鈔過少也不好。但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太多、什麼是太少呢?簡短的教條式的答案是,我們不可能知道。我們只能試著看。黃金本位制也許已遭到有意「與時俱進」的評論員的過度詆譭。但紙幣有一個真正的優勢。金、銀以及其他貴金屬一旦從地底下開採出來之後就很難被銷燬,但紙幣可以作廢。建立在紙幣基礎上的銀行信貸「大廈」至少可以逐漸拆除。

我們在高深莫測地討論所謂的量化寬鬆時有必要謹記這些基本原理。老派的教科書會談論「公開市場操作」。這種理論簡潔明瞭。大多數商業(即「清算」)銀行——無論是依照慣例還是法律——都在央行持有隨時可以轉化爲現金(鈔票和硬幣)的儲備。這些儲備,加上這些銀行持有的出納現金和存款,往往被稱爲「貨幣基礎」。如果央行希望擴張經濟,它就會從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後者就會擁有大量現金儲備,從而能夠增加放貸,並在此過程中擴張它們的存款總量。

這些活動就是公開市場操作。因此貨幣數量(即近年所說的貨幣供應)增加,銀行更願意向企業和家庭放貸。借款者使用這些可用資金的動機是利率的相應下降。

您已閱讀29%(455字),剩餘71%(11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