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組織和監管金融系統的人士總把對流動性的需求掛在嘴邊。如果說一項計劃會破壞流動性,那麼這項計劃基本上就沒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了。
但究竟什麼是流動性?去年我爲英國政府做股市評估時,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告訴我,衡量流動性的最佳指標是價差——某隻股票某一時刻的買價與賣價之差。但考慮到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某一時刻既買入又賣出某隻股票,這一指標其實意義不大。其他人則把交易量作爲衡量流動性的指標,但這導致了一個循環論證:這類交易之所以不錯,是因爲它促進交易。從交易所所有者的角度來說,這麼說是合適的,但從其他人的角度來說則不然。
人們對流動性的追求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之上。銀行告訴客戶,他們如果想取存款立刻就可以取出,儘管這一點在所有人都同時取款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常有人說,這種信心把戲讓銀行業顯得與衆不同——銀行擁有一種「製造貨幣」的神祕力量。但同樣的伎倆也在其他許多市場被使用,目的是製造一種可獲得性超出真實水準的假象。
您已閱讀28%(405字),剩餘72%(10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