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癡迷於投資這件事已爲人所熟知。該國在工廠、熔爐、道路、機場、購物中心以及大型住宅區方面的投資規模,超過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這些方面的投資規模。中國的投資規模達到頂峯時——即該國爲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而出臺了刺激計劃之後——資本投資總額在經濟產出中所佔的比重達到了令人眩暈的49%。更糟糕的是,每當中國經濟成長乏力之時,例如今年年初,該國的政策制定者就會把目光轉向水泥攪拌機,再次推高投資規模。
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餘永定對此深感憂慮。他認爲,中國正在不斷累積問題,面子工程和無法盈利的行業越來越多。餘永定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把鋼鐵行業當作一個例子。中國有逾1000家鋼廠,鋼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由於產能嚴重過剩,鋼鐵行業去年的利潤率極其微薄,僅爲0.04%。
中國的高投資率與高儲蓄率是一體兩面的關係。2007年,中國儲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50%。這一事實同樣已爲人所熟知。中國民衆儲蓄過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爲了防範患病或失業等災難性事件。此外,中國的經濟體制通過壓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懲罰消費者,以使廉價資金能被引導至政府支持的行業——例如那些鋼鐵企業。這種儲蓄傾向加大了中國經濟所需要的再平衡的難度。如果無法依靠消費者支出,出口部門又無法繼續充當經濟成長的引擎,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投資了。
您已閱讀30%(563字),剩餘70%(13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