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改革應避免路線之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在中國經濟減速背景下不斷加劇的改革爭論,表明了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改革本身並不難,更重要的是改革意願。與過去相比,中國現階段的改革具有更好的共識和內部條件,過度的爭論反而是對這種良好改革共識的揮霍。

儘管中國經濟近期出現了一定的穩定跡象,但整體來看下行風險仍然存在。美國量寬的漸退,加速資本從新興市場流出,以及流動性的持續收緊,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下半年仍然面臨著下滑的可能。與此同時,流動性的緊張也加劇了中國企業信用違約上升的擔憂。不斷上漲的房價也加劇了對中國房地產泡沫的擔憂。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減速,關於中國改革的爭論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多,這其中主要存在著兩種較爲極端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爲中國應該從根本上改變現行體制,尤其是應該快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另一種觀點則認爲中國的下一輪改革應該基於以國有企業爲主體的經濟結構,這樣的一種觀點認爲,既然國有企業的發展前景仍然較爲樂觀,那麼也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改革。

之所以這兩種觀點都較爲極端,是因爲第一種觀點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社會動盪,並導致經濟政策的民粹化,經濟成長止步不前,使中國提早進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第二種觀點則可能將中國帶入蘇聯式的經濟成長停滯的困境,惡化社會經濟矛盾,使執政黨的合法性喪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倒退的極左思潮在作祟。

您已閱讀19%(444字),剩餘81%(19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