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的半個週期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朱寧:中國經濟和股市自改革開放以來,只走了長期經濟週期裏的半個上升階段。但政策制定、企業投融資決策、投資者資產配置和風險偏好,仍依存於「過去的上升趨勢會延續」的假設,這將導致諸多痼疾與風險。

今年國際黃金價格的走勢實在讓人糾結,經歷了數月大跌之後黃金的走勢一直穩中有跌,讓很多經歷並且參與了上一輪黃金大牛市的投資者難以相信。一年前還如日中天的黃金,怎麼就莫名其妙地下跌了三成。雖然伯南克所說的「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還遲遲不見蹤影,也離我們投資者十萬八千里外。但明擺着「中國大媽」的對於黃金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都仍然旺盛,黃金爲什麼不能重拾牛市呢?

本文無意對黃金,或者其他任何資產的走勢進行預測,而只想提出一個行爲金融研究所發現的投資者決策中的一種趨勢,或者也可以稱之爲偏差。投資者,特別是散戶投資者在制定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難保證客觀公正,而是會不由自主地受到自身經歷和所處環境的影響。

美國近年有一項研究表明,投資者投資在股票類風險資產的興趣和比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投資者是否經歷過1929-1933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股市的大調整。那些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投資者,在之後的整整一生的投資過程中,對股票的預期收益有較低的估計,不太願意參與股市投資,即使投資於股市的話,也比其他投資者在股市中配置的比例更低。無獨有偶,類似研究也發現,那些經歷過美國債券市場大熊市的投資者,往往在今後的投資過程中表現出對債券這一資產種類的迴避和保留。由此可見,投資者的個人經歷對投資者的決策可以產生重大的影響。

您已閱讀29%(547字),剩餘71%(13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