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再平衡之痛與中國出路

中國民生證券管清友、朱振鑫:新興市場國家近期經濟社會動盪,或源自全球從失衡加速走向再平衡引發的痛楚,需以結構性改革來增強經濟內生成長動力。

2013年5月以來,在內外環境的衝擊下,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出現經濟社會動盪。表面上看,這些事件的起因紛繁錯雜、毫無關係,但實際上,這都是全球從「失衡」(imbalance)加速走向「再平衡」「(rebalance)引發的痛楚。

金融危機前十年,發達國家過度槓桿化、自由化,貨幣政策持續寬鬆,財政和國際收支維持雙赤字,新興市場享受了由此帶來的外需和外資,形成了出口導向、投資主導、信貸驅動的畸形發展模式。過去五年,結構性調整雖然有所進展,但失衡實際上還在加劇。發達國家祭出超低利率和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使新興市場延續資本流入,貨幣和信貸加速擴張,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但進入2013年以來,隨著發達國家的貨幣寬鬆接近極限,全球「再平衡」的痛苦正加速在新興市場發作。

全球再平衡之痛

您已閱讀11%(337字),剩餘89%(27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