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
警惕「數據可視化」

FT專欄作家哈福德:數據可視化的問題在於可能被濫用而產生欺騙性結果,雖然它能以漂亮的方式傳遞資訊,但誤導性的資訊也可能表現得很漂亮。

迷彩通常意味著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在一個世紀之前,戰艦想躲避潛艦時不會用這一招,因爲在不斷變幻的海天背景之下,船首波與主煙囪會時刻暴露出戰艦的位置。於是炫幻迷彩應運而生,這種迷彩由彎彎曲曲的線條和五顏六色的花紋,以很抽象的方式顯示出來。採用炫幻迷彩的戰艦不難定位,難的是在程式繁瑣的攔截中,發射魚雷之前需要潛望鏡操作手迅速判斷出戰艦的航速與航向。也就是說,設計炫幻迷彩的目的就是造成誤判,有證據表明這種策略確實有效。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下數據可視化,這是數字導向新聞報導中近來最炙手可熱的操作手法,不過這也讓我們想起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這樣的人物。她不僅是史上最著名的護士,而且是最漂亮的可視化技術「雞冠花圖」(Coxcomb diagram)的創辦人。另外,她還是首位當選英國皇家統計學會(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的女性會員。

數據可視化用複雜數據生成強大而精美的影像。它就像行文技巧一樣:它能帶來舒適的體驗,如果應用得當,能成爲一種發揮積極作用的武器;但另一面,它充滿誘惑,並可能具有欺騙性。我們對於數據可視化的經驗少於在修辭方面的經驗,在這方面還處於懵懂狀態,很容易可視化衝昏頭腦。數據可視化被等同於統計版炫幻迷彩的情形太多了——富有衝擊力的形象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而這要麼不能傳遞有用資訊,要麼會在很大程度上誤導我們。

您已閱讀37%(595字),剩餘63%(1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