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國國務院新任總理李克強在他的首次新聞發佈會上強調:城鎮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而這輪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的總體思路:以人口城鎮化爲核心、以城市羣爲主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爲支撐、以完善體制機制爲保障。結合這兩個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這輪新型城鎮化重在制度改革。
中國如要實現現代化,還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有一定的中速水準的經濟成長作爲支撐。那麼要想保證這種增速,必須在中國國內尋找內需潛力。毫無疑問,城鎮化肯定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但城鎮化只能說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而不是內需所在,要想從內需潛力變成真正的內需,就必須要藉助改革來推動其實現。換言之,中國的城鎮化是作爲最大內需潛力所在,改革則是作爲最大紅利所在,兩者結合起來纔可能成爲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動力所在。
同時,這輪新型城鎮化明確提出,核心將是以人爲本的城鎮化。之前中國的城鎮化更多的是體現爲以物爲主,直接造成了土地城鎮化遠高過人口城鎮化;而人口城鎮化中還出現了2.6億處於夾生層的農民工羣體,直接導致了中國的半城鎮化現象,這些人儘管生活工作在城裏而分享不到城裏的公共服務,這種以物爲主的城鎮化肯定是低質量的也是不可持續的。要想從以物爲主轉身走向以人爲本的城鎮化,其中最大轉身並非是基礎設施、土地開發這種「硬轉身」,而是牽涉到制度改革層面的「軟轉身」。因爲長期以來中國高速、鉅額的城鎮化基礎設施投入,大量建新城並沒有達到實現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縮小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依舊停留在只重速度而非質量的層面。中國新一輪的城鎮化一定將是制度改革的「軟建設」爲主,基礎設施的「硬建設」爲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