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食品安全

經濟學家眼中的食品安全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依主流經濟學觀點,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對稱。經濟學家將食品相關產品與服務分爲三類,爲食品安全的經濟學分析奠定了基礎。

食品安全是中國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老」是因爲這一問題已持續多年,「大」是因爲「民以食爲天」,而「難」則概因雖經各方努力,中國食品的安全性仍未得到明顯改善。對於這樣的問題,經濟學家會有什麼見解呢?

依主流經濟學觀點,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對稱,即消費者難以完全知曉食品生產的整個過程。有西人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你儘可以去喜歡它,但一定不要去見識它的製作過程。其中一個是香腸,另一個是法律。這句流傳甚廣的比喻,揭示出香腸和法律光鮮外表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或許不那麼讓人舒服的環節。

針對產品的不同特性,經濟學家將食品相關產品與服務分爲三類:一是搜尋品(search goods),消費者在購買前通過簡單的觀察檢驗就可判斷其質量,如蔬菜、水果等;二是體驗品(experience goods),消費者必須通過消費才能識別其質量,如罐頭食品、餐館等;三是信用品(credence goods),消費者在消費後,短期內也難以判斷物品質量,如牙膏中的含氟物質、礦泉水的礦物質含量等。

您已閱讀16%(449字),剩餘84%(24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