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

中國奶業轉型

在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中國奶業重新整合之前,中國有80%的牛奶產自小型奶場。但現在,中國正在向大規模奶業邁進。

中國的農地改革有過一段醜陋的歷史。毛澤東在1949年上臺時,曾高呼要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在10年後他發起的大躍進期間,人民公社化運動引發饑荒,餓死了至少3000萬人。

新中國成立距今已逾60年,中共政府仍然未能制定出與其不斷成長的農業需求相匹配的農業框架。不過這一次,中國政府在遊說國外民營企業入場。因此,旗下有雀巢速溶咖啡(Nescafé)、奇巧(Kit Kat)等多個品牌的全球最大食品生產商雀巢(Nestlé)將率先開設其在中國的第一家奶業研究院,並將在研究院旁邊建一座可容納1000頭奶牛的奶場。中國乳業正努力實現從小農戶養殖向大規模奶場模式的轉變,雀巢的計劃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

包括紐西蘭恆天然(Fonterra)和丹麥阿爾拉(Arla)在內的其他民營和準民營公司也紛紛入場,幫助重組中國的奶業——它們大多享受了一些優惠政策。中國奶業協會(China Dairy Association)稱,中央政府自2005年來已發放1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今年還將發放2.6億元。

您已閱讀23%(437字),剩餘77%(14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