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

Lex專欄:亞洲農產品企業的困難時刻

亞洲農產品交易商正在經歷困難時期。豐益、來寶和奧蘭等企業一季度業績不樂觀,表明接近中國市場並不一定能賺到錢。但投資者務必看清不同交易商之間的區別。

股票經紀人可以不費力氣去兜售以下觀點:亞洲農產品交易商正在經歷困難時期。本週新加坡豐益(Wilmar)和香港來寶 (Noble)發佈的第一季度業績好壞參半,表明就算坐在中國家門口,也不能保證賺大錢。自2月起,新加坡交易商奧蘭(Olam)的股價已經跌了五分之一。這三家企業原本被認爲能夠挑戰「ABC陣營」——ADM (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和嘉吉(Cargill),但ABC陣營三家企業的財報顯示,它們在第一季度都出現了復甦跡象。

這樣講故事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忽略了前三家企業間的巨大差異。豐益是亞洲最大的農業綜合企業,市值高達240億美元,其業務重心是棕櫚油和大豆。而來寶的規模只有豐益的四分之一,但業務更加多元化。來寶的收入中,只有四分之一來自農業交易,其收入更多來自於能源行業。例如,來寶是美國第五大供電商。奧蘭則是細分市場上的交易商,業務涉及可可、大蒜、牛奶、番茄以及其他各種產品。

豐益在華大豆壓榨業務第一季度境況糟糕。由於南美預期歉收,中國早已開始大規模儲備農產品:第一季度中國大豆進口量增加了五分之一。這衝擊了中國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但世界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價格卻在上漲。再加上產能過剩,豐益的利潤率受損。第一季度,豐益大豆壓榨業務稅前虧損52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該業務貢獻了該集團稅前收入的五分之二。結果,本週四豐益股價下跌9%。

您已閱讀78%(591字),剩餘22%(1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