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長放緩,對中國持悲觀看法的人士聲稱自己的論點得到印證。對中國持樂觀看法的人士則指出,中國政府在財政方面有應對成長放緩的操作空間,但任何短期政策措施都帶有風險。例如,由銀行貸款支撐的投資飆升雖然能夠推動成長,但同時也很可能導致銀行體系內的不良貸款存量增加,挫敗旨在通過提振民間消費來實現成長再平衡的努力。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領導層換屆的坎坷過程也對悲觀人士的論點形成了支撐。
但我們仍有理由心懷希望。近期的政治風波(包括薄熙來事件)迫使中共黨內的保守勢力處於守勢。與此同時,改革派官員推動通過了一些步子不大但具有重要意義的金融市場改革措施。
中國政府早就認識到,爲了改善經濟成長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必須改革金融業。爲什麼之前它沒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呢?因爲現行體制運行良好(對某些實體來說確實如此)。國有銀行向國有企業提供廉價資金,而這些國企正是受到政界庇護的關鍵部門。銀行還通過空殼公司向手握重權的省級官員提供資金,使他們能爲自己青睞的投資項目籌措資金。但這種融資的代價是,中國家庭部門龐大的銀行存款所得到的回報率在剔除通膨因素後非常之低,甚至爲負數。
您已閱讀33%(483字),剩餘67%(9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