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到英國,與到達歐盟其他國家的感受有明顯的不同。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英鎊對美元貶值多於歐元,對其保持出口競爭力有利。同時,其並未加入財政契約,可以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但卻因此在歐盟中的地位更加孤立,逐步喪失其在歐盟中的地位與參與權。金融業是英國的傳統強項,但受到英國政府百般呵護的金融業,卻遭到了國內民衆的口誅筆伐。國內經濟形勢看來也不算太好,高階住房主要是外國人炒房客推動的。如果寄託於即將到來的倫敦奧運來提振經濟,看來也不太可能,因爲這裏的國民熱情不高,場館設施建設也能省則省、節約背後掩蓋的是財政緊縮政策下疲軟的經濟。
歐元區之外的利與弊
由於歷史與地理原因,自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著對於歐洲大陸事務不干預的政策,曾被盛讚爲「光榮孤立」。只有當歐洲大陸的均勢可能被打破時,英國纔會將手伸到大西洋的對岸。因此,即便是上個世紀歐洲一體化大潮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英國仍然保持一貫半推半就的態度,加入了歐盟卻並未加入歐元區。
您已閱讀17%(426字),剩餘83%(2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