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沈時度勢

歐美系列之二:誰來承受緊縮之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德國與希臘的角色便十分微妙。爲何德國如此強烈地倡導緊縮?而希臘縮減赤看似理所應當,爲何國內反對聲音如此強大?

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德國與希臘的角色便十分微妙。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國,爲確保歐元區走向財政同盟,倡導緊縮財政以獲得救助本無可厚非。但爲何德國態度如此強烈,並多次導致政策擴大化而引起金融市場動盪?希臘身爲債務國家,縮減過高赤字以求留在歐元區,看似理所應當,爲何國內反對聲音異常強大?除了理性的判斷以外,本次歐洲之行,又讓我對上述問題增加了一些感性認識。

德國承受改革之痛十年

歐債危機演化至今,德國對於債務國家的態度都是非常明確的。債務國財政重塑才能進行救助,反對歐央行過多幹預等。德國的態度非常堅決,即使幾次危機時刻引發市場動盪,也並未改變,其實是事出有因。

您已閱讀14%(277字),剩餘86%(17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