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監管

英國監管新政令人憂

渣打銀行行政總裁冼博德:英國新設立的金融政策委員會的工作方法不但干涉傾向極強,而且思路極其狹隘。這和上世紀70年代英國對金融業準國有化的情況有些像。

危機爆發之前,金融監管的重點是避免單個銀行的破產,但在這一點上做得不盡如人意。如今,金融監管的重點更多地放在防範系統性危機上。用術語來說,我們已從注重「微觀審慎監管」轉向更加註重「宏觀審慎監管」。在英國,這一轉變催生了金融政策委員會(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它剛剛公佈了關於希望擁有何種權力和打算使用何種工具的想法。

在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我們對宏觀審慎監管的理念和金融政策委員會的成立非常支持。然而,我們對該委員會對自身職責的界定感到焦慮不安。雖然在此領域經驗比英國豐富得多的國家已提出了許多見解,但英國似乎決心要證明「我們懂得更多」,其採取的方法與在其他國家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明顯不同。

金融政策委員會的方法不但干涉傾向極強,而且思路極其狹隘。它想在總體和分行業的基礎上爲銀行規定不同的資本金要求,還想規定不同的槓桿率,但對要求的變動範圍基本或完全沒有規定——或者說,相關規定少到不足以支持干預的合理性。這種比較技術性的語言的含義可能不是很直白,但實際上,金融政策委員會想要控制所有經濟領域的貸款數量和貸款成本,從製造業到房屋抵押貸款。這和上世紀70年代英國對金融業進行準國有化的情況有些相像。如果換成汽車製造業,這就好比成立一個中央委員會來決定生產多少輛汽車,其中有多少是4驅車、小型兩廂車等等。我們都清楚這一套有多麼「管用」。

您已閱讀28%(597字),剩餘72%(15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