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英之間終於大起爭執,我們兩國的人都如願以償了。這件事說開來並不簡單:爲什麼英國方面對法國經濟形勢的看法會那麼苛刻,而對英國的許多經濟問題卻如此寬容呢?然而,儘管雙方的脣槍舌戰已經白熱化,我們也不應因爲這場爭執而忽視一個重要問題:最近這次布魯塞爾會議,不過是又一次「最後機會(且毫無用處)的峯會?還是預示著一個新歐洲的到來?與主流觀點相反,我認爲是後者。
拜這場嚴重金融危機所賜,自歐元問世以來,貨幣聯盟第一次有望不再形單影隻:一個具備一體化法規、共同的平衡預算紀律和相互監督機制的財政聯盟將與之相伴。任務尚未完成,這項協議也不能立刻終止這場危機,但這是一個進步。事實上,由於擔心被邊緣化,除了英國以外,所有非歐元區國家一直都願意磋商一份新協議,表現出了他們對單一貨幣和歐洲未來的信心。
那麼,歐盟(EU)果真就像主流觀點所認爲的那樣,處於德國統治之下嗎?在法國,有些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談到了俾斯麥(Bismarck)、慕尼黑以及其他種種往事。其實情況沒那麼複雜。在45年的時間裏,德國被剝奪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權利。經過大膽改革,這個國家如今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這使她決心捍衛國家利益。這並非「暴動」,而是迴歸正常。法德關於債務危機和歐洲經濟治理的提案,促成了布魯塞爾的決議。這些提案是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和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財政紀律和歐洲團結問題上,經過艱辛談判而達成的,並非德國命令之下的強制性結果。況且,假如德國想主宰歐洲,它所需要提供的將不只是緊縮措施、財政紀律和自動制裁機制,而必須具備在外交政策、軍事和安全問題上承受風險的政治意願及手段。德國政界目前或許並不願意追求這些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