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從法英口水戰說起

FT專欄作家明肖:法國人顯然已脫離現實。法英之間的關鍵不同在於:英國是一個主權國家,有自己的貨幣和央行,而法國在經濟上沒有完全的主權。

上週發佈的一系列比較聲明顯然是事先商量好的。在我看來,這些聲明的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它們表露的絕望心態。法國經濟政策精英已脫離現實。他們真的相信自己比英國人做得更好:法國私人部門的狀況比英國好得多,法國正堅定走在財政緊縮的正確道路上。至於評級機構爲何要降低法國、而不是英國的評級?這根本不公平。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

各方的經濟敘述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歐元區領導人相信他們通過簽署財政協定,已經解決了危機。那是在僅僅一週前召開的歐洲峯會上作出的關鍵決定。不會有財政聯盟,也不會有歐元區共同債券,甚至也不會有歐洲央行(ECB)出手紓困。調整將僅通過緊縮進行——並將一直堅持下去。赤字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最高爲0.5%的規定,長遠而言將消除公共部門的大部分債務。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希望償還其所有債務。

英國政府也一直在實施一個相當極端的順週期財政緊縮計劃。但英國有兩個不同之處。第一是匯率靈活——儘管當所有國家都追求同一政策時,其邊際回報率會下降。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有自己的央行。英國央行(BOE)實施的貨幣政策要比歐洲央行激進得多。

您已閱讀32%(470字),剩餘68%(10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