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一體化無法解決危機

FT專欄作家塞繆爾•布里坦:當下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是由13年來的國家間競爭力分化、而非預算赤字造成的。加深歐洲一體化解決不了這個危機。

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對擬議中的歐洲新憲法投了否決票,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儘管他可能是基於錯誤的理由做出這一決定的。正如人們反覆地解讀的那樣,卡麥隆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嚴重影響,一方面顯然是爲了迎合保守黨後座議員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說是爲了迎合倫敦金融城的需求。目前還很難說擬議中的新憲法原本是會促進亟需的銀行業改革,還是會影響倫敦金融城的合法利益(倫敦金融城是英國最大的出口創匯者和就業源泉)。但由於歐盟(EU)多年來一直在朝錯誤的方向蹣跚而行,因此我們早就該在某方面與之劃清界限,而且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機會。

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和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反覆說的一句話是:「沒有歐元就沒有歐洲。」這是一個毫無新意的謊言,帶有幾分欺騙性的深奧,目的是讓沒有參與歐元項目的人感到尷尬。希臘神話中的歐羅巴(Europa)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宙斯(Zeus)化身一頭白色公牛來到歐羅巴身邊並帶走了她。中世紀早期的經院哲學家將她的名字與歐亞大陸西端聯繫起來。儘管征服者們做出了一次次努力,但歐洲從未長期被一個國家統一過。最接近統一歐洲的是以日耳曼人爲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一個著名的說法是,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一個帝國」。

我不是一個典型的歐洲懷疑論者。我父親出生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我母親出生於該國臨時首都考那斯——當時維爾紐斯被波蘭佔領。我的靈感來自於更重視懷疑精神和經驗主義的歐洲思想家。另外,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寧願把度假地選在歐洲大陸。這些個人細節本身未必具有決定性意義。曾在1964-70年爲英國威爾遜(Wilson)政府擔任顧問的匈牙利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 Kaldor)和托馬斯•巴洛夫(Thomas Balogh),就是以反對歐盟而著稱(儘管當時英國政府申請加入歐盟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成功)。他們擔心,歐盟會成爲社會主義規劃的障礙。實際上,事實已經證明,它更是真正的自由市場改革的障礙。

您已閱讀52%(861字),剩餘48%(7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