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陷入金融危機已有4年時間,有一點正變得越來越明晰:我們最缺乏的不是信貸,而是可信度。市場能夠作出調整以應對全球經濟的下滑,但市場無力應對的是:各國領導人的可信度日趨下降;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政策制定者們脫離現實。我們到底需要做些什麼才能擺脫這一險境呢?
如今之所以缺乏可信度,根本原因就在於:面對金融危機後復甦階段常見的長期成長乏力,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有太多的決定是基於對經濟成長前景過於樂觀的預測做出的,比如近期歐洲央行(ECB)和美聯準(FED)退出貨幣刺激政策的決定。政策制定者們一次又一次地指望危機過後經濟能快速復甦,這樣他們就無需就如何應對私人與公共部門的鉅額債務負擔(無論是美國家庭部門的債務,還是歐洲外圍國家的主權債務)做出痛苦的決定。但經濟的快速復甦卻一次又一次地不見蹤影——即便偶爾出現,也不能持續。一切試圖推遲做出關鍵決定的努力,結果都不令人滿意。這讓人想起了《花生漫畫》(Peanuts)裏的人物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他似乎始終弄不明白,幫他扶球的露西(Lucy)總是會在最後一刻把球抽走,好看他摔跟頭的笑話。經濟下滑也是這樣對待美國和歐元區領導人的:這些人一次次地摔跟頭,可信度也一次次地降低。
顯然,主要問題在於債務帶來的巨大威脅,它對危機後經濟早日恢復正常成長構成了阻礙。正因如此,金融危機後經濟成長通常都非常緩慢。我們最好是認爲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第二次大收縮」(Second Great Contraction),<第一次大收縮是「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這次收縮涉及的不僅是產出和就業,還包括信貸和住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