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和之前的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政府都面臨壓力,要求它們採取措施,保證民衆不致暴露於那些機率極小事件的風險。但它們真的應該這樣做嗎?保證意味著需要「閒置」一些資源,以構建一個緩衝層,使這些資源無法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而只有在危機發生的時候纔會派上用場。
緩衝層資源可能是昂貴的抗震建築材料,其抗震撓性每個世紀只用得上一兩分鐘。額外的銀行資本金也構成「緩衝」資源的一部分,而無法用作可以提高生產率的資本投資。
調撥資源以構建緩衝層,是一個社會必須做出的最重要選擇之一。如果政策制定者們選擇對國民面臨的每一種想像得到的風險都提供「緩衝」,那麼國民的生活水準幾乎肯定會下降。一些較窮的國家,雖然發生嚴重地震的風險跟日本差不多,但並未採取日本那樣高水準的防震措施,這並非偶然。「緩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富國能夠負擔。至於我們應該把增加的「緩衝」資源看作一國資本存量的一部分,還是一國淨資產的一部分,那是無關緊要的。兩者同等大小,只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合併起來看,一國淨資本存量必然等同於家庭、企業與政府的淨資產之和,外加該國的淨國際投資頭寸。
您已閱讀28%(475字),剩餘72%(12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