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

Lex專欄:渣打南韓被「套」

在南韓銀行業——一個薪酬歷來與職位高低掛鉤的行業,渣打帶頭引進了「績效工資制」。結果,南韓員工的大罷工已經導致43家分行臨時停業。

在南韓,渣打(Standard Chartered)正在「犧牲自己,造福行業」。南韓的每家銀行都會嚮往採取這家從英國來的銀行的做法:在一個薪酬歷來與職位高低和年資掛鉤的行業,引進「績效工資制」。但迄今沒人敢與工會對抗。成爲帶頭羊的「回報」是,渣打南韓員工的大罷工已經進入第三週,43家分支機構臨時停業,而且雙方都叫嚷著互不相讓。

投資者會問:爲了在南韓拓展業務惹出這麼大麻煩,值得嗎?這個問題合情合理。6年前買下南韓第一銀行(Korea First Bank),是渣打史上最大手筆的收購,此後這項業務的稅前平均資產回報率僅爲56個基點,不到集團總體水準的一半。這筆交易還拖了資產比率的後腿:2008年8月至11月期間,韓元貶值50%,是渣打當時進行融資的一大原因。儘管2005年初就有訊息稱,渣打擬在亞洲第四大經濟體構建「一個強大的成長平臺」,但渣打的資產(以抵押資產爲主)自那以來基本沒有變化。

鑑於收入成長和淨利差始終表現平平,在成本方面做文章就成了渣打唯一的出路。脫手是不太可能了:目前並沒有買家想接手這項花去渣打33億美元的業務,也沒有一家南韓銀行的市值接近渣打當年的報價——1.9倍賬面價值。隨著罷工繼續,渣打高階主管們會強調,南韓業務是渣打亞洲圖景的一個關鍵部分。但實情是,他們被套牢了。

您已閱讀93%(546字),剩餘7%(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