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緊縮政策將持續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從未來幾個月的通膨預測來看,由於基數效應以及食品漲價等因素,中國的通膨率將很可能超過6%,這也將導致通膨預期的進一步惡化。

進入年中,中國經濟再度進入「慢速成長區」。工業增加值減速、工業庫存上升、發達經濟體面臨下行風險,都引發了中國貨幣政策是否已經「超調」的擔憂,並有很多市場人士建議央行減緩目前的緊縮步伐。

筆者認爲,儘管經濟成長有所減緩,但通膨以及通膨預期繼續惡化,表明需求仍然較爲旺盛,也表明中國經濟仍然處於上升軌道中。在經濟上升以及價格水準上漲的雙重上升週期中,央行仍應保持貨幣緊縮政策傾向。

目前存在的經濟下行因素主要來自於對於工業增加值減速的擔憂,在採購者經理指數(PMI)出現持續疲軟後,市場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存在「減速」的風險,與此同時,工業增加值似乎也出現了一定的減速跡象,4月的工業增加值與上月相比,下滑幅度較大,超過了1個百分點。由於工業佔據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因此,工業的減速也引發了政策是否過緊的爭論。事實上,單方面的數據似乎並不能解釋經濟的全域性。工業數據之外,出口數據和投資數據卻在4月份出現了明顯的上行,這事實上與工業數據疲軟出現了「背離」的現象。我們知道,計算GDP有兩種主流方法,一種是生產法,工業增加值是其中重要的數據之一,另一種是消費法,出口以及投資則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即以生產法來計算,似乎不如消費法計算得出的GDP成長強勁。那麼,我們應該去相信哪一組數據呢?

您已閱讀33%(555字),剩餘67%(11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