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通膨

大旱推高通膨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實證研究顯示,如果年底食品價格上漲20%,今年的通膨率將上升至5.8%,通膨的峯值將在年底出現,達到7.8%左右的水準。

肆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嚴重乾旱,正在逐步蔓延開來。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湖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省受到的影響最大,本次旱情之嚴重,極端的例子之一就是中國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正成爲一片準草原,而各地的降雨量也低於正常年份30-80%。與此同時,天氣預報也顯示,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降雨量仍將十分稀少,短期內旱情幾乎沒有緩解的可能。由於受到旱情影響的地區,是中國主要的水稻產區,今秋水稻大面積歉收幾乎是無可避免,因此,南方各地區大米價格也出現了大面積的上漲。而由於稻米是主要的基本作物,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其它農作物價格出現上漲的機率也很高。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旱災對農作物價格的上漲也有著較爲明顯的推動作用。在過去的5年內,中國出現了3次嚴重的旱情,在這3次旱情中,中國的食品價格都出現了較爲明顯的上漲,筆者的測算顯示,其平均上漲幅度達到了將近20%。具體來看,從2006年冬天至2007年秋天,中國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出現了約10個月的旱情,在這段時期內,中國的食品價格平均上漲幅度達到了27%,這導致了通膨預期不斷惡化,併成爲2008年中國出現惡性通膨的原因之一。

而在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中國中部以及北部地區也出現了嚴峻的旱情,這段時間內,中國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幅度約爲10%。聯繫通膨週期進行全盤考慮,食品價格的上漲與通膨之間的關係也顯得較爲微妙,在通膨上升週期中,食品價格的上漲會進一步推升通膨,而在通膨下降週期中,食品價格的上升可能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但對通膨的推動力顯得並不充分,這在2008年冬天至2009年春天的這場旱情中體現得較爲明顯,表現爲食品價格的上升幅度較爲緩和,同時,中國的CPI通膨率在旱情前後並沒有明顯的上升跡象,反而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趨勢,這也體現了通膨的產生仍然有其深刻的經濟原因,天氣因素的影響儘管存在,但卻不是決定性的。

您已閱讀54%(779字),剩餘46%(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