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

Lex專欄:「理想的」通膨指標

央行行長們不可能把資產價格加入通膨率中,以創造出一個無所不包的價格指標。但指望通過一種指標來衡量貨幣政策的成功與否是愚蠢的。

總體通膨率、核心通膨率,抑或其它指標?通膨指標的選擇不僅僅是經濟政策狂人們醉心的話題。一個糟糕的指標會把貨幣政策制定者危險地引入歧途。歐洲央行(ECB)執委會委員洛倫佐•比尼•斯馬吉(Lorenzo Bini Smaghi)週四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在內的核心通膨率還不是理想的指標。他說得沒錯,但談的還不夠深。

沒有哪個價格指標可以被認爲是絕對準確的;統計並衡量商品和服務,有許多看似合理的方法可供選擇。但對於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衡量方式有的或許更管用,而有的則不那麼管用。對於央行行長們而言,目標是找到一種能夠反映那些系統性價格扭曲的指標,這些扭曲可能是由貨幣政策導致的,也可能能夠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

有人認爲,核心通膨率去除了大宗商品價格暫時的(但往往是急劇的)變化,聚焦於貨幣政策可能實現的目標。但是正如比尼•斯馬吉所指出的那樣,長期以來總體通膨率一直高於核心通膨率,因爲大宗商品價格通常在上漲。買家似乎有足夠的資金——所有通膨的終極根源——來購買大宗商品,同時並不減少在其它商品上的支出。這非常重要:原材料價格高企損害到了貧窮的消費者,助長了薪資需求,並使生產商獲得了擾亂性的利潤。與總體及核心通膨率等指標相比,大宗商品價格通膨或許是一種更能反應出政策導致的經濟壓力的全球指標。

您已閱讀73%(556字),剩餘27%(2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