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憂喜參半?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從歷史長河的視野看,維持阿拉伯世界的原狀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短期來看,舊阿拉伯秩序的瓦解有可能導致戰爭和國家分裂,爲伊斯蘭激進分子提供新的機會。

如果你和西方官員們聊一聊阿拉伯世界的大範圍抗議活動,你會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有時甚至來自同一個人。第一種觀點認爲:「阿拉伯之春」是「在我有生之年阿拉伯世界發生的最美好的事」(用一位歐洲外交官的話講)。第二種觀點則認爲,這是數十年來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時刻。

同一個人同時持兩種觀點,是因爲長期和短期觀點之間存在衝突。從歷史長河的視野看,維持阿拉伯世界的原狀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該地區深陷獨裁統治和貧困的泥潭,而且是過去30年世界上唯一民主未取得顯著進展的地區。這裏滋生了大量退步乃至暴力的意識形態。誰會想要維持這種局面?可眼下,舊阿拉伯秩序的瓦解有可能導致戰爭和國家分裂,爲伊斯蘭激進分子提供新的機會。

這與通過看一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判斷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的著名例子不是一回事兒,而更像是看兩杯並排放著的葡萄酒。第一個杯子裝的是上等葡萄酒,有望在20年後漸入佳境,但目前不適宜消費。第二杯酒必須現在喝,但看起來渾濁,甚至可能有毒。

您已閱讀25%(418字),剩餘75%(12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