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觀察者

嚴峻的輸入性通膨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三月,中國大宗商品貿易逆差的大規模成長,到底是由於中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還是因爲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呢?

3月份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當月僅錄得1.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儘管這逆轉了二月份的貿易逆差趨勢,但仍不足以彌補2月當月的7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在整個第一季度,中國仍然出現了自2004年以來的第一次季度性逆差。

進出口數據本身得出的資訊,仍然流於表面,我們更需要做的,是透過這些數據,看到背後更多的資訊。一般而言,對貿易數據的分析,分爲兩大類,一種是對國別數據進行分析,這樣可以看到哪些經濟體對本國的貿易數據變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種則是對產品進行分類研究,看看到底是哪些產品造成了本國貿易數據的變化。

從中國3月份進出口貿易的國別數據來看,中國當月的出口同比成長35.8%,與上月的2.4%相比,有了明顯的加速跡象,但從各國數據來看,中國對大多數國家的出口均出現了較爲明顯的成長,比如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成長了32.8%,與2月相比,上升了40.8個百分點,對歐盟的出口也上了將近33個百分點,同比上升了29.9%,對兩大經濟體的出口均出現明顯加速,表明外需的情況基本正常。在進口端,中國從歐盟的進口同比成長31.2%,從東南亞國家的進口則同比上升了28.7%,而從其他各國的進口也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異常跡象。總體來看,國別數據並沒有明顯的反常跡象。

您已閱讀36%(519字),剩餘64%(9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