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邊界

日化巨擘漲價:誰之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四大日化品牌商品下月集體漲價的傳聞,在中國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我認爲,與其責怪企業漲價,不如責怪全球央行的負利率政策。

市場傳聞,寶僑、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四大日化品牌商品下月將集體漲價,掀起軒然大波。從法律到消費者權益維護方面,都有人提出質疑,新華社更是連發五篇文章,指責大型企業竄通漲價——是可忍孰不可忍?

對企業的道德譴責無法代替理性的分析,責怪企業漲價不如責怪全球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寬鬆的流動性是石油等基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罪魁禍首。

到目前爲止,全球流動性仍在泛濫,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全球原油價格站穩在每桶100美元附近,而中國到現在都處於負利率狀態,寬鬆的流動性直接導致兩大結果:通膨預期揮之不去,所有與石油相關的原材料價格全部都大幅上升。期貨市場絕大部分是不交割的交易單,說明目前的石油價格上升是流動性過剩的產物,而不是實體經濟的真實需要。

您已閱讀16%(322字),剩餘84%(17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