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博鰲論壇

金磚時代遠未到來

FT中文網編輯劉波:博鰲論壇開幕前夕,第三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在三亞召開。金磚四國達成了一些新的機制安排,但它仍然是一個新生的、脆弱的、走向不定的機構,不足以重塑國際秩序。

博鰲論壇開幕前夕,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議於4月14日在三亞召開。雖然官方媒體的報導稱此會適逢博鰲論壇,但政府借「金磚」爲博鰲造勢的意圖還是清晰可見的。外界也不會把此次會議純粹視爲論壇的序曲,而更會視之爲中國在總體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一種努力。

「金磚」(BRIC)概念於2001年由美國高盛公司經濟學家奧尼爾提出,最初只是盛行於投資界的一個術語,不過很快其政治價值便爲靈敏的各國政治家發掘出來。「金磚國家」之中,既有俄羅斯這樣曾位列世界一級的「沒落貴族」,也有中國、印度這樣的後起之秀,集合在一起,似乎更能顯示出一種挑戰西方主導地位的聲勢。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作爲主辦方,既能凸顯某種「盟主」地位,又能借吸引南非入會示好非洲,進一步提升在那裏的軟實力。

《三亞宣言》等本次峯會達成的成果檔案,也顯示了對各方利益的均衡照顧。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中國關切的事項上,各方發出了儘量一致的聲音。俄羅斯收穫各國對其反恐行動的同情,以及對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支持。巴西、印度則有望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得到中俄的助力——雖然它們還通過與日本、德國形成的「四國集團」實現其目標。各方對利比亞事態的關切,以及和平解決衝突的呼籲,也在某種程度上凸顯出對西方大國主宰此次衝突走向的共同不滿。

您已閱讀34%(555字),剩餘66%(10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