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

Lex專欄:世界不需要又一個流行詞

自奧尼爾提出「金磚四國」這一縮略詞以來,四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在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但我們無需又一個流行詞。

高盛(Goldman Sachs)再次玩弄其新興市場術語重要嗎?答案是否定的。但高盛嘗試讓客戶開始討論「成長型市場(growth markets)」,尤其是墨西哥、印尼、南韓與土耳其四國(Mikt),將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危險在於,它可能會扭曲這些市場。

新興市場投資從來都與「品牌建設」有關。新興市場一詞的誕生,起源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嘗試賦予當時所謂的「欠發達國家(lesser developed countries)」一個新名稱。高盛的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2001年首次提到「金磚四國」(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時,他也不是在提議一項對這四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的投資策略。但這個首字母縮略詞,以及高盛的支持,卻產生了影響。

從那時起直到全球市場於2007年10月見頂,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金磚四國指數(MSCI BRIC Index)上漲了625%,擊敗了整體新興市場(399%)與發達市場(75.4%)的表現。但自泡沫破裂以來,金磚四國市場一直表現不及其他市場。

您已閱讀55%(452字),剩餘45%(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