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還是世界經濟的寵兒。如今,巴西經濟成長近乎停滯,俄羅斯苦苦掙扎,印度和中國也將迎來十年最低的成長率。儘管它們相互之間的差異之大一點都不亞於它們的相似程度,但「金磚國家」(Brics)中的四個原始成員都同時絆了跟頭。從中可以得到兩點教訓: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同樣重要,以及加入一個顯赫的經濟俱樂部是有危險的。
「金磚國家」——乃至全體新興經濟體——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值得高度讚揚。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所有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中,有一半國家的通膨率都達到了兩位數。如今,通膨率處於兩位數水準的不到五分之一。就在20世紀90年代,新興經濟體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的中值還在65%以上。但在過去兩年,這一中值已降至40%以下。如果再考慮到與日俱增的外匯儲備、以本國貨幣而不是美元計價的債務和靈活的匯率(中國是明顯的例外),對新興經濟體的熱捧看上去幾乎是合理的。
在1997年至2002年的新興市場危機之後,這些堅實的宏觀經濟基礎造就了優異的表現。正如IMF在10月份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所提到的那樣,過去十年首次出現了新興經濟體持續擴張時間長於發達經濟體、衰退時間短於發達經濟體的現象。當全球金融危機來襲時,新興經濟體的預算赤字較低,因此完全可以採取有力的財政應對措施。靜止的通膨率使它們得以放心地放寬信貸。20世紀90年代,下調利率的新興經濟體受到了資本外逃和貨幣急劇貶值的懲罰,並導致揹負美元債務的企業紛紛破產。這一次,充足的外匯儲備抵消了資本外逃,減少借入美元債務的行爲保障了企業不會受到貶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