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重申將致力於成立「大社會」(Big Society)。與十多年前提出「利益相關者」的另一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一樣,卡麥隆在由衷地努力闡述一個宏大的構想。同樣與布萊爾一樣,卡麥隆的宏大構想也可能變成陳詞濫調,在應得的嘲笑聲中日漸消失。
卡麥隆和布萊爾都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政治和經濟生活是通過中間機構運轉的——這些團體的特徵強於單純的人羣集合,但它們不是政府機構。此類團體有很多種類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但是也包括俱樂部和慈善機構、施壓團體及夥伴組織,以及媽媽網路和互助組織。通過這些代理機構,我們實現了多重性和凝聚力的統一,讓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可管理。
如果說這看上去顯而易見,那麼不妨記住:它與當今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和經濟模式相矛盾。此類政治模式通常建立在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以及持類似觀點的哲學家所描述的某種社會契約的基礎上,這種社會契約被轉化成的結構強調個人權利,但不太重視羣體團結的感覺。在與此對應的經濟模式下,個體的經濟行爲人彼此簽訂合約,以達到和諧的平衡。
您已閱讀32%(478字),剩餘68%(10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