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經濟

卡麥隆的「大社會」是空話

FT專欄作家約翰•凱:與布萊爾一樣,卡麥隆試圖闡述一個宏大的構想。但他的「大社會」也可能與布萊爾的第三條路一樣,變成陳詞濫調,在應得的嘲笑聲中消失。

上週,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重申將致力於成立「大社會」(Big Society)。與十多年前提出「利益相關者」的另一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一樣,卡麥隆在由衷地努力闡述一個宏大的構想。同樣與布萊爾一樣,卡麥隆的宏大構想也可能變成陳詞濫調,在應得的嘲笑聲中日漸消失。

卡麥隆和布萊爾都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政治和經濟生活是通過中間機構運轉的——這些團體的特徵強於單純的人羣集合,但它們不是政府機構。此類團體有很多種類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但是也包括俱樂部和慈善機構、施壓團體及夥伴組織,以及媽媽網路和互助組織。通過這些代理機構,我們實現了多重性和凝聚力的統一,讓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可管理。

如果說這看上去顯而易見,那麼不妨記住:它與當今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和經濟模式相矛盾。此類政治模式通常建立在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以及持類似觀點的哲學家所描述的某種社會契約的基礎上,這種社會契約被轉化成的結構強調個人權利,但不太重視羣體團結的感覺。在與此對應的經濟模式下,個體的經濟行爲人彼此簽訂合約,以達到和諧的平衡。

您已閱讀32%(478字),剩餘68%(10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