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說同一種語言之外,美英兩國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都經歷了家庭信貸大幅擴張;兩國都不得不拯救本國金融行業;兩國央行都把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準並採取「定量寬鬆」政策;兩國在危機之後都經歷了財政赤字大規模增加。然而,兩國現在正出現巨大的政策分歧。英國聯合政府近日宣佈了削減政府支出的細節。但預計美國不會採取類似舉措。在最新經濟展望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了這一分歧。但債券市場似乎對此熟視無睹,至少目前如此。
我們可以確定兩國危機之後經歷的差別: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降幅較小(波峯到波谷跌幅爲4%,而英國爲6.4%),失業率升幅較大(2007年至2010年,上升5個百分點,英國爲2.5%。)美國核心通膨率下滑速度高於英國(截至今年9月的一年跌至0.8%,而英國爲2.9%),這主要是由於英鎊貶值的影響。
然而,兩國都經歷著曠日持久且令人沮喪的泡沫後去槓桿和緊縮的過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Harvard)的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其著作《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中解釋了這點。兩國經濟都遠非滿負荷運轉。兩國都必須做出選擇:一方面是短期財政緊縮對復甦的風險,另一方面是較長期鉅額財政赤字對信用可靠性的風險。兩國都依賴於貨幣政策。但鑑於預期的財政緊縮,英國的依賴性肯定遠遠超過美國。
您已閱讀29%(624字),剩餘71%(15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