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一場國際匯率戰爭之中,全球貨幣正普遍走軟。這對我們構成了威脅,因爲它削弱了我們的競爭力。」巴西財政部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的這些抱怨完全可以理解。在需求匱乏的時代,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而非發行國則以干預匯率作爲回應。而那些既不屬於前者、也不願效仿後者的國家(比如巴西)則發現本幣大幅升值。其後果令它們擔憂。
發生這種匯率衝突並不是第一次。25年前,也就是1985年9月,法國、西德、日本、美國與英國政府在紐約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了共同誘導美元貶值的協議。更早一些時候,在1971年8月,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實施了「尼克松衝擊」措施,包括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並結束美元與黃金的相互兌換。上述兩件事都反映出美國渴望美元貶值。今天,美國仍然懷有同樣的渴望。但這一次的情況有所不同:關注焦點已不再是日本這樣恭順的盟國,而是下一個全球超級大國——中國。兩強相爭,很容易傷及圍觀者。
有三大因素,與眼下的匯率戰爭相關。
您已閱讀19%(459字),剩餘81%(19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