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批評英國政府、呼籲出臺新經濟成長策略的人士沒有抓住要領。經濟成長不像藥劑師調製保健藥水一樣,由國家炮製出來。我們的工作十分重要,但也是有限的:創造一個利於企業擴張、投資與創新的環境,激發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談到的「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
一些評論認爲,通過財政紀律實現金融穩定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這並不容易,但有條不紊地應對,比我們的一些歐洲鄰國被債券市場牽著走的被動局面要好得多。甚至就連即將離任的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會長理察•蘭伯特(Richard Lambert)的批評,開篇也表達了商界對我們削減赤字承諾的堅定支持(以及對上一屆政府的批評)。
此外,經濟成長必須由私人投資、而不是政府或私人消費來驅動。同時它必須靠貿易活動(特別是製造業)來引導。儘管經濟數據表明形勢正在好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貶值進行再平衡來實現的——但我還是要說,這並不容易。對於這種模式,上屆政府只動了些嘴上功夫。資產繁榮造就了基於消費、看似無窮無盡的成長,但並沒有改善英國的商業環境。堅挺的匯率符合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的利益,但不利於製造商。當經濟衰退摧毀了這種商業模式之後,他們終於開始面對這個問題,但爲時已晚。
您已閱讀36%(571字),剩餘64%(10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