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11日凌晨在墨西哥東部城市坎昆閉幕。這個自11月29日開幕的坎昆氣候大會,是支付了鉅額的成本的。這場雲集1.5萬名各國代表、耗資約4.5億元人民幣的會議,在聚集減碳目標的同時,也產生了2.5萬噸二氧化碳。2.5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一個中等面積的非洲國家在同樣兩週時間裏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
這種鉅額成本的支出,儘管昂貴,但確實非常必要。自從去年哥本哈根峯會慘敗以後,各界對聯合國主導的多變氣候談判機制的效率和作用嚴重流露出缺乏信心。如果信心不在,人類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必然會更加失去方向。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坎昆會議氣氛沒有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期間那樣緊張,總體上比較平和,各方都抱著積極的建設性來參與這場會議。通過兩週非常繁忙的會議,總算在11日閉幕的時候大會通過了兩份重要決議。相對去年《哥本哈根協議》,這兩份決議的含金量大大加強。用一句話來評價坎昆會議的決議那就是:小處有突破,原則被堅持。
小處的突破主要集中在資金、技術轉讓、森林和MRV和ICA方面。在MRV和ICA方面,原則上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別,規定發達國家改善其排放量和減緩行動的彙報(每年提交一次相關的報告),發展中國家每兩年進行一次排放和減緩行動彙報。對於發展中國家國內支持的減緩行動,進行國內的MRV,並在非侵犯,非懲罰性和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由一個國際技術專家諮詢組與該國進行諮詢和協商,最後以總結報告的形式提交。這表明,各方都願意推動不管自願的還是強迫的減排的透明度、公信力。不要淡看這個東西,如果各國減排數據不真實的話,談減排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當然,問題在這個案文當中也取得了一些基本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