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坎昆

「多邊機制」成氣候談判攔路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易鵬:目前的氣候多邊談判執行著一票否決制,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就可以毀掉整個會議的談判進程。坎昆談判面臨機制無效率的尷尬。

坎昆會議第二天,《京都議定書》工作組談判就出現停滯,原因之一是日本談判代表非常強硬地宣稱「永遠」不會就議定書第二階段承諾減排目標,這給了已經期望很低的坎昆會議又潑了一通冷水,爲此日本被各界批評。

日本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因爲日本認爲,《京都議定書》只覆蓋了佔全球排放量27%的國家,而世界前兩名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與美國,沒有在《議定書》下承諾減排目標。日本的這樣的解讀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爲按照2007年的數據,中美兩國的碳排放量就已經超過了全球的40%,這個比重目前還在增加。試想,減排目標只對著27%而放過40%,確實也有點說不過去。所以,日本作爲一個締約方爲了自己的利益,通過強硬表態,逼中美入籠也無可厚非。

當然,日本想拉進來的中國也會強調人均碳排放水準、歷史累積排放水準,也會強調發展權,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一些熱帶雨林國家聯盟、小島嶼國家聯盟等國家則更關心發達國家資金到位速度與總額。目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協議方192個,可以說各自情況不同,算盤不同,目標不同。最終產生了巨大分歧,導致了氣候談判一直跌跌撞撞,困難重重。

您已閱讀27%(477字),剩餘73%(13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