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History lessons for a world out of balance
以史爲鑑,應對失衡


FT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貨幣戰爭論」甚囂塵上,局勢有點像上世紀30年代,當時那種「人人爲己、以鄰爲壑」的心態破壞了國際貨幣關係。G20政策制定者應從中汲取什麼教訓?

The prevailing rhetoric about currency wars smacks of the 1930s, when a sauve qui peut mentality marr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lations. What are the lessons of that beggar-thy-neighbour period for Group of 20 policymakers meeting at a time of renewed uncertainty in sovereign debt markets?

當前,「貨幣戰爭論」甚囂塵上,這有點像上世紀30年代的局勢,當時盛行的「人人爲己」的心態,破壞了國際貨幣關係。在主權債務市場重現不確定性之際,那段「以鄰爲壑」的時期能給20國集團(G20)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什麼教訓呢?

您已閱讀6%(399字),剩餘94%(60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